2023年7月6日晚,国际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入围名单揭晓。一批来自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家、编辑和作品入围了本届雨果奖的5种奖项,其中“最佳短篇”入围名单中就有4位中国作家。全球科幻迷为之激动难眠,目光纷纷投向中国西南城市四川成都。今年10月,成都将举办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届时将公布最终获奖名单。这不仅是雨果奖首次在中国评选和颁奖,雨果奖与成都的十月之约,也标志着中国当代科幻作家们的创作才华和杰出成就已经跨越语言、文化与地理空间的界限,得到海外读者和业内权威的认可与赞赏。
星云璀璨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扬帆出海的崛起年代。被冠以“新浪潮”之名的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此时的创作已具有成熟的个人风格与鲜明的时代精神,既能与世界科幻文学传统形成呼应,又具备迥异于西方科幻作品的崭新气象。在此基础上,中国与国际科幻界的译介与交流是“新浪潮”得以跨出国门、涌向世界的关键因素。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于2011年将中国科幻作家陈楸帆的短篇小说《丽江的鱼儿们》翻译成英语在网上发表,于2014年将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第一部翻译成英语出版,就此引发全球范围的中国科幻小说翻译、阅读热潮。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全球科幻迷是这股热潮的首批推动者和参与者,各语种的科幻网站、论坛和专业书店成为重要传播渠道,极大促进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全球范围内的阅读与传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幻小说的国际传播热潮以国际局势变迁为大背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并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中国,举世瞩目。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国的关注与好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社的决策。于是,出版社的商业布局、译者的勤奋投入、读者的热情追捧与作品本身的卓越品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全球传播浪潮。
这一壮丽景象在两个层次上呈现出由点及面、逐次扩张的涟漪效应。首先,《三体》第一部的英译本于2015年获得雨果奖,无疑是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的高光时刻。英语世界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热烈反响很快向其他语言区域传递,来自更为多元文化背景的读者也将中国科幻小说纳入阅读视野。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读者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关注,也从刘慈欣扩展到其他同代作家和更年轻的新生代作家。中国科幻小说不再是依靠单一作家的杰出著作“千里走单骑”式闯荡天涯,而是以星云璀璨的群体面貌,在新世纪世界文学版图上开拓出意蕴深远的多彩疆域。
交流合作
在当代中国科幻小说海外传播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中,德国具有代表性。创办于1934年的德国老牌综合文艺出版社海纳出版社是德语区最重要的中国科幻小说传播媒体。2016年底,该出版社推出《三体》第一部的德译本并大获成功后,就开始挖掘和推出其他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先后出版了陈楸帆的《荒潮》、宝树的《三体X·观想之宙》等各具特色的长篇小说德译本。
2020年,海纳出版社又将刘宇昆在2019年编辑出版的英译中国科幻短篇小说选集《碎星星》引入德国。这部小说集收录了14位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刘慈欣、韩松这样的科幻文坛宿将,也有陈楸帆、夏笳、王侃瑜这样的80后、90后新秀。这本书向德语读者展示了一幅跨越代际的中国科幻小说全景缩微图。虽然选集目录出自刘宇昆所编英译本,但海纳出版社邀请了众多优秀译者,将中文原作直接译为德语,减少了英德语言转译可能产生的误译风险。同年,海纳出版社又请华人作家王竞与《人民文学》总编辑施战军联合主编出版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中国科幻短篇小说集《量子之梦》,其中收录的15部作品也来自不同代际的中国科幻作家。中外合作编选、出版中国科幻小说译文集还是第一次,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国际传播模式:既突破了由外方主导译介的单一路径,又提升了中方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主体性,在编辑工作方面实现了中外文学交流互动与平等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德国的译介并没有被商业出版社垄断。创刊于2017年的《胶囊》杂志就代表了另一类中国科幻小说的国际传播载体。这份杂志体现出更为密切的中外合作模式,主编团队由德国的卢卡斯·杜布罗、麦子丰(本名为菲里克斯·迈尔·祖·丰纳)和中国学者沈冲组成。他们共同确定选题、共同翻译,创办并出版这一中德双语科幻杂志,完全独立于商业化的译作营销机制,着力展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多元生态与蓬勃生机,先后向德语世界推出迟卉、夏笳、江波、宝树和刘洋的短篇作品,同时以论坛方式促成中德青年科幻作家之间的多次对话。这类传播机构虽然在译作销量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大出版社相匹敌,却因小巧灵活而更具活力,打破了因商业考量造成的某些不利因素,拓宽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德国的接受视域,令更多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声音跨越山海,在另一个文化语境中引发共鸣与回响。
共情共鸣
时至今日,不同类型传播机构的长期耕耘、中外携手合作模式的持续推进,让中国科幻小说以丰富多样、鲜活灵动的姿态出现在全球读者面前。进入更多语言和文化环境的中国科幻小说,为世界科幻文化注入不拘一格的新意与活跃充沛的能量。如果说刘慈欣以气势恢宏的《三体》系列提供了新版本的宇宙史诗,持续震撼着全球科幻迷,那么,他的同代人韩松则通过《潜艇》《佛性》这样的短篇作品,展示了海外读者前所未见的荒诞离奇又颇有哲理的幻想世界,而新一代科幻作家陈楸帆则在《荒潮》中糅合了赛博朋克的后人类奇景和中国南方岛屿的社会形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来自中国的科幻佳作在跨文化传播的场域中彰显出别样魅力,一次次刷新原本由西方主导的科幻文学世界的既有样貌。而风格各异、气象万千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整体景观,亦通过日趋全面的译介与推广,不断刷新全球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的认知。
这些充盈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让海外读者感受一个充满活力与多样性、对宇宙怀有强烈好奇并对未来怀有书写欲望的中国。例如夏笳的《百鬼夜行街》交织了中国的鬼怪传说与机器入侵的科幻主题,文笔绮丽,妙趣横生,引人深思。迟卉的《虫巢》设计了一个看似原始简陋,实则充满集体生命智慧的外星文明,对骄傲自大、试图征服宇宙的人类报以嘲讽,格调高远,荡气回肠。江波的《绝对诊断》则通过完美机器人医生的一次有意误诊,预演了工具理性和技术文明的极度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为当前热议的人工智能话题提供了足以警世的未来图景。
这些新生代科幻作者一方面有着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承接了世界科幻传统中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恒久情怀,能够充分调动海外读者的理解与共情;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立场和本土视角,不论是对全球资本与殖民体系的映射,还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挪用,都让他们的作品透出特殊的光泽与质感,为世界科幻文学增添引人注目的亮色。
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科幻作家的成长与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同步。他们对技术文明及其困境的感知,对世界与本土之间复杂关系的体验,折射出中国作为新兴技术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当他们将人工智能、生态危机、气候变迁和后人类想象这样的世界议题置于写作中心时,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书写了自己当下的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其世界经验与本土经验之间也就具有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连续性与贯通性。而中国当前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全球变局中的发展态势也持续启迪着新的科幻想象,提供着新的创作灵感,呼唤着新的中国智慧。这是已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勇于担当的今日中国所体现的世界性,也是中国新一代科幻文学创作的背景与底色,更成为中国新一代科幻作品继续赢得世界声誉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走过的国际传播路径,是以科幻文学为媒介,让中国和世界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一次次连通并互动的动人历程。我们相信,这条路将向着无穷远处延展,将迎来更多星光闪耀的灿烂时刻。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4日 17版)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