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新消息丨产研:下一个千亿级市场,为何华为、特斯拉都在加码投入该市场?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4-18 09:46:24

导语:特斯拉认为储能业务可能超越汽车业务;宁德时代则认为储能市场规模将超过动力电池。

千亿级市场,多因素助推储能业务爆发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低碳经济的重视,储能市场迅速崛起。各种储能技术不断创新,为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提供关键支持。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储能系统成为平衡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据中信证券预测,2021-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将由507亿元增至3263亿元,对应五年CAGR超过60%。而目前全球储能渗透率仍然较低,尤其是欧洲户用储能市场渗透率仅为1%,表明储能市场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资料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2371万千瓦,同比增幅139%,带动储能系统销量大增。特斯拉储能业务发展迅速,2022年储能开发量达6.5GWh,同比增长64%。移动储能市场发展也迅速,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882亿元。随着原材料成本降低、商业模式明晰以及政策需求支持,2023年储能市场有望保持高景气。

据CNESA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新型储能将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屡创新高。全球新增投运储能项目主要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占80%市场。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企业加速海外市场布局。2022年前8个月,中国锂离子储能电池出口增长82.97%。欧洲能源危机影响,居民用电价格驱动户用储能发展。中金公司预期2023年欧洲储能需求增多。美国支持政策也推动储能市场快速增长,预期2023年美国大储需求量将增长超50%。

阳光电源预测,全球储能规模2023年将超过100GWh,欧洲、美国和中国保持高增长。已有34家储能企业公布年度业绩报告,多数实现盈利、正增长,总净利润超1800亿元。在此大背景下,包括特斯拉、华为等巨头都在加速投入到储能产业中。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曾表示,特斯拉能源可能超越汽车业务;宁德时代则认为储能市场规模将超过动力电池。

为何华为、特斯拉加码投入储能业务?

Tesla Powerwall

实际上特斯拉投身储能产业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更早,因为马斯克很早就提到未来的三大绿色支柱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固定储能。

所以一开始,特斯拉就非常重视储能业务,先后推出了多款储能产品包括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等,分别针对家庭、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特斯拉希望构建一个闭环的应用场景:汽车白天利用屋顶太阳能板充电,晚上从Powerwall获取电能。用户支付屋顶发电系统租金,比传统用电更省钱。特斯拉电力公司让用户售回多余太阳能,抵消用电高峰。

所以特斯拉称自己为“世界上唯一的垂直整合能源企业”,因为它构建了“车+桩+光+储+荷+智”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体系。

据了解,目前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在全球安装超25万台Powerwall。日前特斯拉公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CEO马斯克称2022年是特斯拉最好的一年。其中储能业务领先,部署量达2.5463GWh,同比增长152%,总部署量为6.5GWh。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储能业务在中国市场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中国市场与欧美不同:欧美电价上涨刺激家用光伏应用和储能需求,政府提供补贴。美国电网协调能力弱,需求储能保障稳定用电。中国居民对储能需求较低,需求和供给因素与欧美差异较大。此外,中国电价低于欧美,电网稳定性高,降低了居民对储能需求。特斯拉储能系统需搭配太阳能系统售卖,7.2kW太阳能系统和Powerwall 2约花费28,276美元,美国提供30%税收抵免及优惠,实际花费少于17,903美元。

另外,特斯拉的Megapack储能系统供应紧张,订单交付日期推迟至2024年四季度,价格上涨。1.9MW/3.9MWh的Megapack系统不含税售价为262.72万美元,上涨1.2%。为了增加产能供应,日前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临港,规划生产Megapack,初期年产达1万台,覆盖全球市场。国产化Megapack将在储能领域开启新征程。不仅助力中国“双碳”目标达成,还将供应全球市场,用“上海速度”和“中国智造”推动全球可持续经济发展。

另一家公司华为似乎和储能行业不相干,但其实华为早在2009年就开始涉足PCS、系统集成及电池领域。主打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内更高放电、更优投资、极简运维、安全可靠。华为储能系统2021年全球发货超过2GWh,此外华为成功承接全球最大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规模1300MWh,将提供光储整体解决方案。此外华为还与华润电力合作开展智慧电厂、储能系统及集成方案领域合作。

华为的储能业务被划归到智能光伏军团和数字能源军团,华为的智能微模块和模块化UPS出货量全球领先,有利于扩展海外市场。

探秘储能供应链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和华为同样也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业务,虽然两者进入汽车业务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涉及到电池技术等多个关键环节,储能行业对电动汽车业务同样产生联动效应。储能行业的核心供应链包括储能电池和储能逆变器。

宁德时代成为最大电芯供应商,占比27.9%,派能科技在户储市场占比2.6%。户用储能供应商呈现明显地域特征,特斯拉主攻美国,派能深耕欧洲。2021年户用储能供应商Top3分别为特斯拉(18%)、派能(14%)和比亚迪(11%)。

逆变器市场竞争激烈,CR5占比约58%,古瑞瓦特位列第一。2022年,国产逆变器厂商出货持续高增,相关机构预测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新型储能逆变器核心元件IGBT主要由进口厂商占据,英飞凌占比最高(29.3%)。

能量管理系统(EMS)和电池管理系统(BMS)市场尚未形成龙头企业。EMS与电网配合密切,需对电网特点有全面了解。国外EMS提供商主要为三星SDI、LGES、特斯拉等,国内主要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国电南瑞等。BMS市场包括三类参与者:整车厂、电池厂商和第三方厂商。新型储能BMS技术复杂度较高,独立厂商机会有限。

系统集成方面,储能集成商有三种模式:全产业链布局(如比亚迪);专业集成(如Doosan、IHI);基于自身产品向系统集成商转型(如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科技等)。国内市场,储能系统集成商在2021年度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中,海博思创、电工时代、科华数能、阳光电源、新源智储居前;海外市场,阳光电源、比亚迪、沃太能源、科士达、库博能源和南瑞继保居前。

电化学储能供应链,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具体到电子元器件部分,重点关注BMS元器件以及IGBT。其中BMS供应商包括ADI、TI、NXP、ST、比亚迪、中颖电子、兆易创新、思瑞浦、芯海科技、圣邦微;IGBT供应商包括英飞凌、富士电机、ST、安森美、三菱电机、东芝、士兰微、中车时代、比亚迪、江苏宏微、嘉兴斯达等。

中国已经垄断便携式储能制造

除了针对家庭、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储能应用外,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便携式储能产业链则集中在中国。目前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规模2016年0.6亿元,2021年增至113.2亿元。中国占90%以上生产量和出货量。美国和日本为最大应用市场。全球销售端,美国占45.2%,日本占27.8%。中国是世界便携式储能制造大国,2016年出货量4.8万台,2021年增至446.1万台,复合增长率达147%。中国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在全球便携储能企业出货量市场份额前五名中,有四家为中国企业,其中华宝新能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首家创业板便携储能企业,华宝新能自2011年成立以来,深耕储能领域。成功打造Jackery电小二便携储能、Geneverse家庭储能两大全球品牌,业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截至2022年6月,便携储能系列产品全球累计销量超200万台,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便携式储能呈现出一部分消费类产品的属性:一般将100-3000Wh产品称为便携式储能,大于3000Wh为家庭储能。1000Wh以下产品普及率高、技术成熟,发展趋势为小型化+轻便化;1000Wh以上产品需求空间大,可替代小型燃油发电机,但技术不成熟,安全性要求高。

便携式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芯、锂电池、电子元器件、传感器、PCB、电感电容等、储能逆变器、结构件、太阳能板、电源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等;中游便捷式储能设备;下游为便捷式储能的应用,包括户外出游、户外作业,应急救灾、医疗抢险等。

便携式储能产业链,来源:行行查研究中心

点评:发展中的隐忧与期望

储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尤其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然而虽然目前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隐忧,面临成本上涨、市场竞争等挑战:

第一、储能系统成本迅速上升。自去年以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飙升,导致储能系统涨价幅度接近30%。这使得原本就不经济的新能源“强配”储能回报率进一步下降,部分光伏项目建设只能延期。储能企业如宁德时代、派能科技等也受到原材料涨价影响,去年的毛利率普遍下滑。在碳酸锂高成本情况下,虽然储能业务高速增长,但盈利能力仍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波动。

第二、储能市场渗透率仍偏低,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双碳战略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与光伏、风电共享发展机遇。全球储能市场预计2021-2025年CAGR超60%。欧洲户用储能市场渗透率最高仅1%,资本市场对储能行业高度看好。

然而,行业渗透率增长非线性,波动性大。储能赛道需维持高景气度支撑股价。储能超预期爆发受地缘政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特殊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欧洲能源问题缓解、天然气价格下跌、电价松动,或国内经济增速企稳、找到有效刺激措施时,储能经济性可能受挫,装机量增长放缓。储能发展仍依赖政策扶持与补贴,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景气度持续性。

最后,尽管储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成本问题、经济性问题等,但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便携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到特斯拉、华为等巨头企业加码投入储能产业,这些都预示着储能产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新引擎。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